学前教育研究


幼小衔接研究

  • 迈向高质量教育时代的幼小衔接

    李召存;李琳;

    在当前我国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除了每个学段要高质量发展外,各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也是高质量建设的应有之义。具体到幼小衔接,在推进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同时还应实现这两个学段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以确保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成效能够在小学得以延续。幼小衔接的价值旨趣由此不仅是帮助儿童从幼儿园平稳过渡到小学,而且应共同追求儿童后继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不仅要培养“有准备的儿童”,而且应培育“有准备的学校”。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儿童的视角,使儿童回归到作为行动者的主体地位,并帮助其建构起积极有力的自我概念,获得在幼小衔接中成功转换过渡的心理学基础。

    2022年05期 No.329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儿童的视角”下幼儿与小学生的衔接困境和需求分析

    宋烁琪;刘丽伟;

    探寻中国本土语境下大班幼儿与一年级小学生因对幼小衔接的担忧与期盼而彰显出的困境与需求,对于进一步完善儿童本位下的幼小双向衔接之不足,推动幼儿园、小学、家庭、政府等多方主体深化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PMSSW图示测量法、投票法对126名幼儿园大班儿童和101名一年级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幼儿与小学生关于幼小衔接的困境与需求虽然受不同学段教育制度与文化的影响而存在一定差异,但是都涉及了学业、规则、人际、物质环境等方面,且其共同表达出的具有“知识本位”特点的学习观以及“工具理性”色彩的知识观均显示了现代性对当代儿童的裹挟,其对教师与规则权威的共同尊崇也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儿童的深刻影响,这促使儿童不论学段都在积极寻求调适,以利于自己更好地“学习知识”,并都希望通过“亲密互动”与“增加协商”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下主动遵守规则。由此可见,幼儿园与小学还需要进一步“跨越边界”,合力筑造“儿童为本”的共同体文化;入学准备应“由表及里”,强化儿童日常心理层面的科学衔接;入学适应要“互惠共生”,推动不同主体的能动参与,为儿童创设更为适宜的生态环境。

    2022年05期 No.329 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 近20年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的视角变迁与实证进展

    崔淑婧;田兴江;

    过去20年,国际上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经历了从儿童发展或成熟理论到生态学及社会文化理论再到本体论视角的变迁,“幼小衔接”由此被依次理解为一次性事件、一个过程、一种延续性实践。随着理论视角的变迁,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证研究呈现了从关注儿童自身做好准备到关注多个利益相关者再到聚焦促进幼小衔接延续性的政策及实践的变化,研究方法也逐渐多元化。国外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历程显示了不同理论视角之间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其中从本体论视角出发,关注幼小衔接中的结构延续性、发展延续性及情境延续性是幼小衔接研究的新趋势。国外研究多采用追踪研究设计及儿童视角的新兴研究方法,这可以为我国幼小衔接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借鉴。

    2022年05期 No.329 2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

  • 学前阶段隔代照料对初中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

    胡南燕;宁满秀;

    学前阶段家庭照料质量在个体人力资本积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选取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考察了学前阶段隔代照料对初中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学前阶段隔代照料可以显著促进初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主要体现在城市户籍、非贫困家庭初中生身上,不过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则会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农村户籍的初中生。承担儿童早期照料任务的祖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抚养能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孙代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同步发展。政府与社会应努力在儿童早期照料上给予家庭以积极支持,学校应尽力弥补学前阶段隔代照料对贫困与农村家庭初中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2022年05期 No.329 4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 “教养医”指导模式对婴幼儿家庭教养知识提升的影响

    刘婷;左志宏;杨长江;钱文;张明红;汪洁云;樊珏;陈龙霞;

    我国婴幼儿早期照护与教育的发展重点是为家庭提供科学教养指导。上海市在探索适宜本土的家庭教养指导模式过程中建构了“教养医”结合育儿指导模式。为评估该模式对婴幼儿父母教养知识水平的影响,本研究以上海市823名0~3岁婴幼儿父母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干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式能够提升家长的教养知识水平,尤其在“日常生理照料”“疾病预防与保健”“语言发展”和“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四个维度上提升效果显著。同时,相对于学历、年龄、收入高的父母来说,该模式对专科学历的父母、25岁以下的年轻母亲、收入水平低的母亲的教养知识水平具有更为显著的提升作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教养医”指导模式,让婴幼儿家长全面认识和掌握“教”“养”“医”三方面的系统知识,加强对年轻母亲、收入低的母亲、专科学历家长的指导,方便婴幼儿父母便捷地获得教养资源支持。

    2022年05期 No.329 5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 不需要被记录的童年:儿童信息被遗忘权的证成与内容

    姜金良;李丽;

    在全民自媒体时代,儿童成为信息网络中的重要群体。对还处于懵懂状态的儿童来说,其个人信息应得到专门保护。如为防止对儿童正常行为的记录演化为成长中的羞赧,对儿童不良行为的记录成为“恶童”标签,有必要建立儿童信息被遗忘权,以消除“信息童年”梦魇。这种权利在种类上属于请求权,具体包括儿童信息删除权和儿童信息免于推送权,其本质是信息控制权益,可由儿童的监护人代为行使,在儿童成长为适龄未成年人或者成年后则应由其本人自主行使。儿童信息被遗忘权并不是要让儿童信息从网络环境中消失,而是希望通过对儿童信息的社会记忆管理,避免网络信息的持久性、固着性、广泛关联性等可能对儿童发展造成的误导与伤害,还儿童以快乐、自由的成长空间。

    2022年05期 No.329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先验经验主义视域中的儿童与儿童教育

    李好;

    德勒兹的先验经验主义认为经验需要以先验为条件才能实现,不过先验并不超越于经验而存在,它与经验完全内在地共存,每个现实都是潜在的实际化。儿童因其类似于“无器官身体”的身心生长特质正是这种潜在性的先验部分。儿童的生命充满着未经量化分割的绵延力量,其生活应被视为以其自身为中心,并在不同情境中对事物间关系联结进行实验的游戏。儿童教育应克服将儿童“功能化”的倾向,把儿童从“角色安排”中解放出来,以发现和葆养儿童的差异潜力为目的,允许儿童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与事物建立联结,支持儿童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创造尚未在世界上发生过的经验。

    2022年05期 No.329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幼儿园教科研

  • 幼儿园耕读教育:中国特色的五育并举教育

    张秋萍;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耕读并重传统。幼儿园耕读教育就是以我国传统耕读文化为依托的一种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幼儿五育并举教育形式。通过树立并践行“不教之教、不学之学”的理念,遵循安全就近、本土特色、生态有机、自然野趣、经济实用的原则,建构托班亲子耕读游玩、小班全日耕读体验、中班留宿耕读游学、大班常态耕读劳作的教育活动体系。幼儿园耕读教育实现了“养德、启智、健体、润美、育劳”的全面育人功能,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农耕体验空间、动物饲养空间、田野游戏空间、研学实践空间、生活保障空间中获得了充分自主的全面发展。

    2022年05期 No.329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中协同教学的组织与实践

    施晓梅;

    在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中实施协同教学,有助于幼儿全面自主发展、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本土教学模式的形成。为此,幼儿园应建构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灵活多样的幼儿学习群体,因需成立不同的教学组织,在探究主题上协同拟定多维的活动目标与能够涵盖多个领域的活动主题,协同确定幼儿所需支持;在课程资源上实现幼儿园内的协同开发以及幼儿园与外部主体的协同开发,促进不同课程资源要素的连接与课程质量的提升。

    2022年05期 No.329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路径

    杨雄;杨锐;

    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应遵从技术、儿童生命成长和课程实践三重逻辑,以超越纯粹的技术理性和实践理性,走向对儿童的解放和赋权。儿童生命发展的主体性与综合性决定了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应确立以儿童为核心的生成性评价目标,在人机交互情境中探索基于多维连接的互动式评价和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注重虚实共生空间中的即时性评价,通过把握全貌信息、多元主体参与、强化质性资料分析,实现大数据多模态支撑下的精准性结果反馈。

    2022年05期 No.329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书评

  • 新时期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优化研究——评《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

    邓剑;

    <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幼儿教育长期面临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分配不合理、投入效果不及预期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需求,我国应加强对幼儿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由蔡迎旗所著的《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是研究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的重要学术著作。作者聚焦幼儿教育财政中的核心问题,深刻分析了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实践进程中的成就、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为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2022年05期 No.329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