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


学前教育管理与政策

  • 园长领导力:中国式模型构成维度的探索性分析

    崔强;闵兰斌;

    园长领导力是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通过扎根理论对园长领导与管理相关访谈等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中国式园长领导力模型。研究发现,该模型是“德性-刚性-柔性”交融互动的三维结构,它由内圣、外王、法、术、势、无为、自然等关键要素构成,其中内圣、外王构成德性领导力,法、术、势构成刚性领导力,无为、自然构成柔性领导力。德性领导力是以儿童和教师为中心的道德感召,刚性领导力是法则、方法、权威的理性约束,柔性领导力是柔能胜刚的领导智慧。前者具有目的与结果性质,后二者互为补充,具有手段性质,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式园长领导力模型。这一模型的构建丰富了园长领导力的本土化研究,启示幼儿园园长要基于我国社会文化特点进行领导与管理。

    2025年09期 No.369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学前家庭与社区教育

  • 积极家庭教育干预对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一项短期追踪研究

    童星;张永英;

    提升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对促进其健康成长、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初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前测—后测—追踪测”多时点实验设计,随机将66名学前流动儿童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运用潜在增长模型探究积极家庭教育干预对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积极家庭教育干预能在短期内显著提高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增长速度。具体而言,干预对儿童自我调控、依从性、适应功能、社会-沟通以及人际互动五个能区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自主性和情感两个能区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干预之所以整体有效,在于干预设计以经典的SPERMA幸福模型为理论基础,内容贴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并突出亲子的实际共同参与。建议加强积极心理学在学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将“做中学”的理念融入积极家庭教育干预,家、园、社合力共建学前流动儿童积极家庭教育支持体系。

    2025年09期 No.369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家庭音乐环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幼儿音乐性的中介作用与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

    包玉姣;周颖捷;张丽敏;

    家庭音乐环境是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良好的亲子关系及家庭氛围的创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有“以乐修身”和“以乐养德”的“乐教”传统,国外也有研究表明家庭音乐环境有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为验证家庭音乐环境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从家庭系统理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 538名幼儿及其家长进行调查,考察家庭音乐环境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幼儿音乐性在家庭音乐环境和幼儿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同时检验亲子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音乐环境正向预测幼儿亲社会行为;(2)幼儿音乐性在家庭音乐环境与幼儿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亲子关系亲密性在家庭音乐环境与幼儿音乐性的关系中存在调节效应。可见,当家庭音乐环境、幼儿音乐性、亲子关系亲密性均处于较高水平时,模型内部呈现出最佳的交互作用合力。建议幼儿父母树立“以乐育人”的家庭音乐教育观,优化家庭音乐资源;营造浓厚的家庭音乐氛围,提高亲子音乐互动质量;注重激发幼儿音乐热情与动机,促进幼儿音乐性整体发展,以实现幼儿亲社会人格的养成。

    2025年09期 No.369 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西部地区学前儿童屏幕暴露现况:父母态度、限制性调解及亲子共视的影响

    马芳;杨万东;杨硕;

    屏幕暴露越来越成为学前儿童生活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学前儿童的屏幕暴露因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和家庭发展状况而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西部地区2 514名3~6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屏幕暴露状况以及父母态度、限制性调解和亲子共视对其的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学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长平均为120分钟/天,66.1%的学前儿童存在过度屏幕暴露情况;父母限制性调解负向预测学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长,父母采用低质量的亲子共视会增加学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长。为降低学前儿童过度屏幕暴露的风险,提升数字媒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父母应优化观念认知,辩证看待屏幕暴露对学前儿童的影响;积极调适自身的教育行为,为学前儿童的屏幕使用创设积极的环境。同时,政府应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为家庭积极育儿创设良好的支持环境。

    2025年09期 No.369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

  • 基于哲学诠释学的师幼对话:内在意蕴、现实境遇与实践路向

    罗燕;

    师幼对话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连接二者的纽带是教育理论的实践品性。哲学诠释学倡导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对话,追寻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意义。以此理解师幼对话,它是一种趋向视域融合的关系性对话、寻求解蔽意义的游戏性对话、作为意识的反思性对话。然而,当前师幼对话面临着根本性的困境:主客二分的区隔导致师幼对话关系的疏离、程序化的活动致使师幼对话精神的失落、幼儿合理前见的悬置成为师幼对话意义生成的阻隔。要使师幼对话能够真正促进幼儿经验的生成、丰富和发展,为幼儿的经验赋予意义,应明晰哲学诠释学对话理论观照实践的现代转向:形成师幼对话的经验共同体,发掘预设与生成融合的游戏“边缘领域”,正确对待幼儿的前见。

    2025年09期 No.369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乡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话语分析

    杨琴;程秀兰;张慧;

    话语不仅是师幼互动的重要载体,其本身承载的思维与行为信息也能对师幼互动质量产生影响。本研究以15节乡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视频为分析对象,基于话语分析视角从师幼互动中话语的强度、结构、功能、信息流向以及交接五个维度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师幼话语强度差异较大,互动结构以I-R-0和I-R-F为主,互动功能凸显单义知识获取,师幼对话以垂直信息流向为主,话语惯性、分配、接受和自取是话轮交替的主要方式。同时,虚假互动、封闭对话空间、单向度交流、教师话语表达的碎片化与无序化是当前乡村幼儿园师幼互动中较为凸显的问题。因此,提升乡村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需要转变教师角色、重建话语机制、夯实教师PCK知识、提升幼儿话语能力。

    2025年09期 No.369 5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学前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

  • 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精准化的内涵演进、现实困境与解决策略

    李永新;

    精准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的精准化内涵经历了标准化到分类化再到动态化的三个演进阶段。精准化的培训课程应不断适应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动态与情境需求,其核心要素是建立信息交换的立体通道,创新培训的组织形式,改革培训的评价机制,打造“需求动态捕捉-情境嵌入研发-多方协同参与”三位一体的精准化培训课程实施路径。

    2025年09期 No.369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幼儿园教科研

  • 学区化治理:区域薄弱园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

    张素梅;

    学区化治理是缩小园际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各类幼儿园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解决区域内不同性质、不同层级幼儿园办园水平不均衡的问题,深圳市以学区化治理为基本手段,以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对辖区内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评价等开展了系统治理,探索了以党建为引领优化幼儿园办园方向、以行政为统筹促进幼儿园共治共建、以研训助推教师专业发展、以督导推动幼儿园开展科学评估的治理框架。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学区自治机制探索,以防止学区治理行政化,充分利用数智技术推动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幼儿园内生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025年09期 No.369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循证实践视域下幼儿园教师教育胜任力自主提升的支持策略

    李本一;刘晓红;金冰冰;李娟;赵玥;

    幼儿园教师教育胜任力水平是评价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指标。本研究采用循证实践中的“立证—查证—析证—验证”流程,利用视频反馈的形式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胜任力的自主提升进行深入探究,通过主动识别驱动教师专业主体性觉醒,可视化证据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升,多重视角推动教师协作能力强化,同伴经验赋能教学实践设计更新。

    2025年09期 No.369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美好生活观视域下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现状与优化策略

    许江;朱曙;文鑫;黄腾瑶;

    美好生活观视域下幼儿园生活活动的优化是为幼儿美好生活赋能,也是实现幼儿园美好生活的具体实践。本研究调查了湖南省10所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及家长在生活活动中的行为和想法,从幼儿的美好生活观出发审视幼儿园生活活动,发现幼儿园生活活动实践过程中存在环境创设单调割裂、活动过程重复固定、组织实施简单随意以及活动评价片面浅显等问题。为了回应幼儿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教师应实现从主导者到支持者与赋能者的角色转变;家长应实现从旁观者到理解者与协同者的角色转变;幼儿园应实现从执行者到设计者与协调者的系统升级。

    2025年09期 No.369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