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星;张永英;
提升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对促进其健康成长、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初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前测—后测—追踪测”多时点实验设计,随机将66名学前流动儿童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运用潜在增长模型探究积极家庭教育干预对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积极家庭教育干预能在短期内显著提高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增长速度。具体而言,干预对儿童自我调控、依从性、适应功能、社会-沟通以及人际互动五个能区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自主性和情感两个能区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干预之所以整体有效,在于干预设计以经典的SPERMA幸福模型为理论基础,内容贴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并突出亲子的实际共同参与。建议加强积极心理学在学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将“做中学”的理念融入积极家庭教育干预,家、园、社合力共建学前流动儿童积极家庭教育支持体系。
2025年09期 No.369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包玉姣;周颖捷;张丽敏;
家庭音乐环境是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良好的亲子关系及家庭氛围的创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有“以乐修身”和“以乐养德”的“乐教”传统,国外也有研究表明家庭音乐环境有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为验证家庭音乐环境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从家庭系统理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 538名幼儿及其家长进行调查,考察家庭音乐环境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幼儿音乐性在家庭音乐环境和幼儿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同时检验亲子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音乐环境正向预测幼儿亲社会行为;(2)幼儿音乐性在家庭音乐环境与幼儿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亲子关系亲密性在家庭音乐环境与幼儿音乐性的关系中存在调节效应。可见,当家庭音乐环境、幼儿音乐性、亲子关系亲密性均处于较高水平时,模型内部呈现出最佳的交互作用合力。建议幼儿父母树立“以乐育人”的家庭音乐教育观,优化家庭音乐资源;营造浓厚的家庭音乐氛围,提高亲子音乐互动质量;注重激发幼儿音乐热情与动机,促进幼儿音乐性整体发展,以实现幼儿亲社会人格的养成。
2025年09期 No.369 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马芳;杨万东;杨硕;
屏幕暴露越来越成为学前儿童生活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学前儿童的屏幕暴露因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和家庭发展状况而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西部地区2 514名3~6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屏幕暴露状况以及父母态度、限制性调解和亲子共视对其的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学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长平均为120分钟/天,66.1%的学前儿童存在过度屏幕暴露情况;父母限制性调解负向预测学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长,父母采用低质量的亲子共视会增加学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长。为降低学前儿童过度屏幕暴露的风险,提升数字媒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父母应优化观念认知,辩证看待屏幕暴露对学前儿童的影响;积极调适自身的教育行为,为学前儿童的屏幕使用创设积极的环境。同时,政府应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为家庭积极育儿创设良好的支持环境。
2025年09期 No.369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