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


学前教育管理与政策

  • 幼小衔接中的多主体协同:现状调查与路径建议

    黄瑾;王双;陈清莲;王垚;

    多元利益主体的协同育人是迈向高质量幼小衔接的重要路径。我国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经历了从幼儿园单向衔接到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转变,并在多元主体协同的进程之中不断展开探索。本研究针对幼小衔接中的多主体协同实践状况,借鉴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对来自全国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7.6万名家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幼—小—家”互动方式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缺乏权力平等的对话与合作;保障多主体协同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尤以幼小课程与教学衔接制度最弱;各主体的教育观念与儿童发展期望存在差异,适度学习与超前学习并存。搭建平台重塑多主体互动的权力格局,政策驱动为多主体协同提供制度保障,多方参与构筑资源以共享观念与目标,是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互动格局与文化模式的实践路径。

    2024年03期 No.351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 新西兰学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指导框架与项目实践

    王俊民;袁瑀;

    为提高儿童幸福感和社会包容性,落实国家课程有关社会情感能力的学习结果,在国家课程倡导有意识教学的背景下,新西兰教育部于2019年发布指南文件《在早期学习中支持社会情感能力》,为学前教育提供指导框架,支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2020年,在前期项目实践的基础上,新西兰政府发起三个专门针对学前教育的社会情感学习试点项目,对教师和家长进行理论培训与实践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新西兰学前教育正在寻求儿童主导学习和教师主导学习之间的一种平衡;通过提供策略和实践指导,可以提升教师有意识地开展社会情感学习的信心和实践能力,改善实践效果。我国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实践可借鉴国际理论成果和优秀实践经验,关注有意识教学和文化响应实践,加强对教师和家长实践能力的培训。

    2024年03期 No.351 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学前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

  • 基于国家标准框架的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研究

    陈晓前;闵兰斌;

    数字素养是新时期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基于《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对我国东、中、西部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 179名幼儿园教师的数字素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数字技术知识和技能”与“数字化应用”素养水平较低;不同地区、不同办学性质的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数字鸿沟显著;幼儿园教师年龄和教龄越高,数字素养越低;专业出身的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显著低于非专业出身的幼儿园教师。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提升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加大政策支持,弥合地区与幼儿园之间的数字鸿沟;突出课程育人作用,将数字素养培育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推广微认证与微专业,助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2024年03期 No.351 2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 笛卡尔与卢梭:他心问题域中的理解儿童探究

    杨颖慧;

    一般性的他心问题主要包涵他心是否存在以及他心能否被认识或理解两个基本问题。相应的,在成人—儿童的关系中,他心问题转变为儿童之心是否存在,以及成人能否认识或理解儿童之心两个基本问题。笛卡尔和卢梭代表着关于儿童之心的两种不同理解路径,笛卡尔催生了一般性他心问题,并怀疑儿童之心的存在,是唯我认识论的理性主义路径;卢梭在与笛卡尔“对话”的基础上,发现了作为身体感受之心与自然善好之心的儿童之心,是德性论的浪漫主义路径。不过,卢梭的发现依然带有笛卡尔痕迹。笛卡尔和卢梭是奠基并影响儿童观念的两个早期关键人物,他们对儿童观念的现代化与现代儿童教育影响深远。

    2024年03期 No.351 3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 晚清《启蒙画报》中的“儿童”图像符号学分析

    杜赛男;孙秀蕙;

    早在晚清第一个新式学制——“癸卯学制”实施之前,当时的知识分子就以办报实践推行教育新观念。西方的一些新教育、新话语和思想经由报刊图文的建构,成为影响近代教育在民间落地与扎根的一环。本研究以中国北方的第一份儿童教育刊物——《启蒙画报》(1902-1904)为分析标的,运用巴特的图像符号学,探究思想转型时期的教育报刊如何运用图像与文字建构儿童形象并传递教育观念。研究从儿童学习知识的三方面——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予以呈现,并从“明理/礼”“松绑”“活波”的儿童形象建构中,揭示出文本对儿童主体性的重视及对社会现实的改良关怀,其实用、实际、实现的教育主张扎根于儿童日常生活的经验,体现了比美国教育家杜威更早的实用思想之运用。

    2024年03期 No.351 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2K]

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

  • 秘密类型与披露对象对儿童秘密披露行为的影响

    詹梦菲;陈水平;黄晨珊;

    秘密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357名4~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探究秘密类型和披露对象对幼儿秘密披露行为的影响及其发展特点。研究一的结果发现:4岁幼儿对披露事实信息与披露秘密信息没有显著差异;无论披露对象是新同学还是老同学,与披露秘密相比,5~6岁幼儿更倾向于披露事实信息。研究二的结果发现:5~6岁幼儿会出于维护社会规则的目的,更多地向教师披露消极秘密;出于建立社交关系的目的,会向新同学披露积极秘密。这些结果表明,5~6岁的幼儿已经开始理解秘密的社会意义,并且会根据不同的意图和披露对象对秘密披露做出灵活的判断。由于不同年龄幼儿对秘密的理解有个体差异,幼儿教师应注重幼儿园内区域环境的创设,为幼儿创设秘密空间;幼儿园应重视幼儿对秘密认识的个体差异,设计与实施相关的教育活动。

    2024年03期 No.351 6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4K]

幼儿园教科研

  • 乡土资源的课程价值及其实践策略

    潘丽华;

    乡土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建构的重要内容来源,具有重要的儿童发展价值。将乡土资源开发为幼儿园课程应该具有现代性思维,要超越只聚焦农村和民间文化的狭隘视角,以发展的眼光来定义乡土资源及其课程开发过程。幼儿园应坚持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过程中内容的全面性、开放性、发展性以及幼儿参与的主体性,强调游戏和区域活动在乡土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全面提升乡土资源对幼儿经验发展的促进价值。

    2024年03期 No.351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 基于一日生活的幼儿养成教育

    杨梅芳;

    养成教育旨在促进幼儿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信念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根本目标在于将幼儿培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和自决的自由之人。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施需把握其整体性、生活化和实践性的特征,以日常生活为基本场域,通过建构有层次的生活课程体系来推动幼儿各项品质的高阶发展。

    2024年03期 No.351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 儿童自然体验教育的内涵及其实施

    王艳;

    自然教育涵括儿童身体的自然和心灵的自然两个向度,指向儿童的认知加工对象及其发展规律。以体验为基本手段开展自然教育是增进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深化儿童经验发展的基本手段,教师应为儿童创设生活、生态和运动三种不同的体验情境,通过儿童体验、儿童探究以及创设可迭代的环境来促进其经验、情感和思维等的协同发展。

    2024年03期 No.351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