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


专题·早期儿童语言学习与整合语言教育

  • 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建议

    周兢;李荣;

    在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发展过程中,有关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质量提升呼吁着新颖且坚实的理论基础。围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与教育重要问题,分析了近年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的进展与存在问题,特别关注在学前教育整体课程阶段和幼小衔接阶段中的语言教育以及语言教育近端—远端不同层面存在的系统问题。从构建中国教育文化情境下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出发,对未来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提出三个方面的发展建议:在语言教育知情理论指导下重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整体内容,为每一位儿童建构起无所不在的语言学习环境;以完整阅读教育理论关照学前儿童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教育有效的衔接,促使儿童在幼小衔接阶段实现三个方面语言能力的转化;以生态语言系统理论构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整合系统环境,研究解决在不同层面存在的不利于儿童语言学习的问题,为我国儿童创造更加健康良好的语言发展环境。

    2025年07期 No.36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幼儿园教师的语言输入质量与类型:基于师幼互动三个维度的分析

    刘海丹;白洁;

    语言学习是一种基于意义交流的自然习得过程。整合课程背景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主张语言学习和通过语言学习相统一,强调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言输入质量,从而保障幼儿从日常社交语言向学业语言的发展进程。为探究教师整合式语言教育的水平,从概念、语言学和交互性三个维度考察了30位大班教师在集体语言活动中的语言输入质量与类型。结果发现:教师去语境化语言较少,语言复杂度偏低,习惯采用重复和澄清阐述等示范性策略,很少通过延伸、形成性反馈等引发性策略支持幼儿在持续的对话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总体落后于幼儿发展需要;教师的语言输入可分为拓展输入型、有限输入型和封闭输入型,其中拓展输入型教师组幼儿语言发展最优,封闭输入型教师组最弱,概念维度和交互性维度是后两类教师的明显短板,也是限制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教师的语言输入质量深受其语言观、语言发展观、语言教育观的影响。未来需深化教师语言观,关注“谈什么”,为语言教育“从何整合”找到切入口;迭代教师语言发展观,优化“用什么谈”,让幼儿能在交流中真正习得语言的意义与形式;内化教师语言教育观,掌握“怎么谈”,让整合式语言教育在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中顺利发生。

    2025年07期 No.367 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 幼儿园班级语言环境的关键要素分析:基于对幼儿接受性词汇能力的预测

    刘宝根;井彦婷;潘前前;夏燕勤;

    班级环境对幼儿的语言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同班级语言环境要素的重要性仍有待进一步明晰。采用早期语言与读写班级环境观察量表(ELLCO)测量了Z省3市24所幼儿园73个班级的语言环境质量,同时评估了这些班级中534名儿童的接受性词汇能力,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分析了幼儿园班级语言环境中各要素对幼儿词汇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班级语言环境中的过程性要素,尤其是专门性班级语言环境过程性要素最能预测儿童词汇能力的发展,这些过程性要素在中、大班幼儿的词汇能力发展上具有累积效应;班级语言环境对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有着更大的增值效益。提出班级语言环境创设与质量评估中要特别关注过程性要素和专门性要素;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有重点地进行语言环境创设;为词汇或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幼儿提供语言环境补偿。

    2025年07期 No.367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 晚餐谈话:代际视角的学前儿童家庭语言互动研究

    张义宾;李红梅;

    祖辈参与抚育将儿童发展的环境支持系统从微观系统层面扩展到中观系统层面,但针对三代家庭语言互动的研究证据很少。通过72个家庭学前儿童的晚餐谈话分析发现,中国家庭的语言互动呈现出以母亲-儿童互动为核心、祖辈参与积极、女性地位凸显的形式特征和常规性谈话多、扩展性谈话少、忽视去语境化语言使用的内容特征。同时发现晚餐谈话会帮助儿童实现家庭成员角色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建议应进一步推动儿童语言环境研究由微观向中观系统延伸,重视祖辈等中观角色的语言教育潜力;系统丰富家庭语言互动类型与内容,提升去语境化语言的使用水平,为儿童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提供多层次支持。

    2025年07期 No.367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学前教育管理与政策

  • 人口新形势下超大城市托育师资需求中长期变动的预测性分析

    沙莉;杨津津;杨紫涵;魏星;

    以“七普”数据为基础数据,采用经典队列要素法并借助PADIS-INT软件,分别对2024—2050年上海市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需求的分年龄段规模与总规模做出预测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市2024—2050年托育机构师资规模进行预测分析,并依据托育机构师资的现有供给水平进行供需比较。中方案结果显示:2024—2050年期间,上海市托育机构保育人员需求量将长期处于上升的总态势,由2024年的1.31万~1.69万人上升至2049—2050年的2.48万~3.4万人。未来二十余年,上海市保育人员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且保育人员缺口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建议加强托育适龄儿童规模监测,依据单岁年龄组精准测算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需求规模;注重托育师资需求规模的前瞻性分析,重点聚焦托育人员;促进托幼师资统筹规划,分阶段调整保育人员供给水平;重视托育师资人才培养,构建6岁以下托幼一体化师资培养体系。

    2025年07期 No.367 4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3K]

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

  • 小班幼儿无字图画书亲子共读的语用交流行为研究

    赵娟;王维兰;

    无字图画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儿童读物,是促进亲子共读的有效媒介。亲子在共读无字图画书过程中出现的语用交流行为,对儿童语言发展意义重大。运用INCA-A编码系统和CLAN语料分析系统,从言语倾向、言语行动和言语变通三个维度对90对亲子的无字图画书共读语料展开分析。结果发现,在无字图画书共读过程中,家长和幼儿各自存在主要的语用交流行为类型。亲子共读过程中家长使用了较为丰富的语用类型,没有随幼儿年龄的变化而调整。幼儿在亲子互动中从多方面都表现出被动性,亲子互动以“引发—回应”和互相模仿为主。基于此,建议通过丰富家长的语用交流行为类型,来丰富幼儿的语用交流行为类型。同时,平衡父母与幼儿在共读中的互动关系,由父母“主控”转向幼儿为主,形成适应幼儿语言水平的“对话式”无字图画书共读方式。

    2025年07期 No.367 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6K]
  • 幼儿园传统纹样课程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路向

    沈爱祥;马仕仙;任晓春;

    中国传统纹样作为中华文化的“衣裳”,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文化人格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中体现,理应成为广大幼儿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宝贵资源。幼儿园传统纹样课程能以独特且丰富的艺术要素发展儿童的审美情感和艺术表达能力,以多样的纹样对象与表现形式拓展儿童的知识与能力范畴,以创意表达活动升华儿童的精神世界与深化儿童的经验体系。其实践应坚持儿童化、生活化、活动化、社会化,不断拓展传统纹样的育人功能。

    2025年07期 No.367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幼儿园教科研

  • 教师支持幼儿参与区域活动评价的现状及支持策略

    孙娟;周晶丽;

    幼儿是教育评价的主体之一,有参与区域活动评价的意愿和发展潜力。但教师在支持幼儿参与评价时存在主体界定模糊、分析反馈浅表、支持策略僵化等问题。基于儿童参与的相关理论和教育实践需要,在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时,幼儿应该作为评价主体,以幼儿对区域活动的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为评价内容,融合谈话讨论、角色扮演、游戏互动、作品展示等多元评价方法,提供认知、情感、组织三类支持,改进区域活动质量,实现师幼共同发展。

    2025年07期 No.367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5K]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幼儿园智慧学习空间的创建、运行与评价

    张波;王云燕;

    数字化背景下幼儿园育人空间亟待转型。构建幼儿园智慧学习空间,需遵循融合性、交互性和自适性原则,在空间中通过三玩模式支持幼儿全景学习、通过四学方式支持幼儿深度学习、通过三教策略支持幼儿自主学习,并以“数智+”评价工具及系统优化幼儿的学习发展路径,提升教师的教学支持能力。

    2025年07期 No.367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8K]
  • 儿童深度阅读的三阶目标与实践路径

    苏毅敏;

    阅读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传递知识,更在于唤醒意识与生成精神。作为激发意识的重要途径,深度阅读有助于儿童实现经验整合、思维发展与精神建构的三重目标,能够全面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儿童深度阅读普遍存在经验与生活脱节、思维表达匮乏、精神引领不足等问题,阻碍了深度阅读目标的实现。幼儿园可从整合儿童生活经验、融入儿童哲思课程、赋权儿童主体性参与等方式推动儿童深度阅读的开展。

    2025年07期 No.367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