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兢;李荣;
在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发展过程中,有关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质量提升呼吁着新颖且坚实的理论基础。围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与教育重要问题,分析了近年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的进展与存在问题,特别关注在学前教育整体课程阶段和幼小衔接阶段中的语言教育以及语言教育近端—远端不同层面存在的系统问题。从构建中国教育文化情境下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出发,对未来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提出三个方面的发展建议:在语言教育知情理论指导下重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整体内容,为每一位儿童建构起无所不在的语言学习环境;以完整阅读教育理论关照学前儿童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教育有效的衔接,促使儿童在幼小衔接阶段实现三个方面语言能力的转化;以生态语言系统理论构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整合系统环境,研究解决在不同层面存在的不利于儿童语言学习的问题,为我国儿童创造更加健康良好的语言发展环境。
2025年07期 No.36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刘海丹;白洁;
语言学习是一种基于意义交流的自然习得过程。整合课程背景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主张语言学习和通过语言学习相统一,强调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言输入质量,从而保障幼儿从日常社交语言向学业语言的发展进程。为探究教师整合式语言教育的水平,从概念、语言学和交互性三个维度考察了30位大班教师在集体语言活动中的语言输入质量与类型。结果发现:教师去语境化语言较少,语言复杂度偏低,习惯采用重复和澄清阐述等示范性策略,很少通过延伸、形成性反馈等引发性策略支持幼儿在持续的对话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总体落后于幼儿发展需要;教师的语言输入可分为拓展输入型、有限输入型和封闭输入型,其中拓展输入型教师组幼儿语言发展最优,封闭输入型教师组最弱,概念维度和交互性维度是后两类教师的明显短板,也是限制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教师的语言输入质量深受其语言观、语言发展观、语言教育观的影响。未来需深化教师语言观,关注“谈什么”,为语言教育“从何整合”找到切入口;迭代教师语言发展观,优化“用什么谈”,让幼儿能在交流中真正习得语言的意义与形式;内化教师语言教育观,掌握“怎么谈”,让整合式语言教育在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中顺利发生。
2025年07期 No.367 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 刘宝根;井彦婷;潘前前;夏燕勤;
班级环境对幼儿的语言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同班级语言环境要素的重要性仍有待进一步明晰。采用早期语言与读写班级环境观察量表(ELLCO)测量了Z省3市24所幼儿园73个班级的语言环境质量,同时评估了这些班级中534名儿童的接受性词汇能力,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分析了幼儿园班级语言环境中各要素对幼儿词汇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班级语言环境中的过程性要素,尤其是专门性班级语言环境过程性要素最能预测儿童词汇能力的发展,这些过程性要素在中、大班幼儿的词汇能力发展上具有累积效应;班级语言环境对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有着更大的增值效益。提出班级语言环境创设与质量评估中要特别关注过程性要素和专门性要素;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有重点地进行语言环境创设;为词汇或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幼儿提供语言环境补偿。
2025年07期 No.367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 张义宾;李红梅;
祖辈参与抚育将儿童发展的环境支持系统从微观系统层面扩展到中观系统层面,但针对三代家庭语言互动的研究证据很少。通过72个家庭学前儿童的晚餐谈话分析发现,中国家庭的语言互动呈现出以母亲-儿童互动为核心、祖辈参与积极、女性地位凸显的形式特征和常规性谈话多、扩展性谈话少、忽视去语境化语言使用的内容特征。同时发现晚餐谈话会帮助儿童实现家庭成员角色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建议应进一步推动儿童语言环境研究由微观向中观系统延伸,重视祖辈等中观角色的语言教育潜力;系统丰富家庭语言互动类型与内容,提升去语境化语言的使用水平,为儿童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提供多层次支持。
2025年07期 No.367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