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 理解儿童之法:从观察到同感

    李芳;姜勇;

    理解儿童是儿童立场的生命之源,观察作为传统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基础性的地位。但是,当前推崇的实证主义范式下的观察因其三重趋向可能存在以下隐蔽却不可忽视的危险:一是观察主体中心趋向下的儿童主体性之遮蔽;二是观察视点瞄准趋向下的儿童整体性之拆解;三是观察结果确定趋向下的儿童无限性之掩盖。为此,本文基于施泰因的现象学提出理解儿童的另一种方法——同感。同感具有化解上述危险的力量:同感肯定了他者的主体性;同感构造的他者是完整统一体;同感尊重了他者的绝对他异性。最后,本文阐明了同感的实行:首先是让儿童以本真面目出场的“邀约”,其次是为儿童显现敞开澄明之境的“隐没”,最后是跟随儿童以明晰儿童体验的“投身”。

    2024年02期 No.350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 想象哲学及其对儿童想象生态建构的启示

    苗雪红;

    想象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长期以来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想象存在贬视和误解。在柏拉图开启的西方理性主义身心二元论传统中,想象被视为最低等级的心灵状态,是感性与知性之间的中介。康德提出了想象力作为“先验”能力的新概念,使想象从逻辑上成为经验建构的潜在基础。在整个20世纪,胡塞尔开启的现象学想象哲学从更广泛的本体论意义上对想象进行了较为彻底的研究,将想象视为一种呈现和创造现实的构成性力量。巴什拉和梅洛-庞蒂突破意识哲学,通过考察儿童时期身体与世界原初接触时的物质(元素)想象开辟了想象本体论的新路径。儿童想象是身体与周围世界建立原初的深层互动关系并不断生成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对世界陷入更深层次的情感关涉的过程,想象因此成为一种与世界相亲的存在方式。这些研究启发我们,儿童教育亟须确立想象的本体论价值取向,守护儿童想象的时空,支持儿童游戏对想象的生动呈现,从而为儿童建构良好的想象生态。

    2024年02期 No.350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 认识儿童的“科学”进路及其批判

    孙爱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范式下的儿童研究运动,开启了揭示儿童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路径,形成科学主义儿童认识论。这一认识倾向,基于年龄分期、“发现”儿童、定义儿童的未成熟性等,逐渐建构起一系列关于儿童的现代性概念。但现代儿童的主体性境况并不客观,对象化和他者化比较突出。“发现”儿童的同时,也发现了成人,发现了儿童—成人二分的认识框架,致使儿童的自由和幸福岌岌可危。现代教育的积极努力,也偏偏造就出更加贫穷和无助的儿童。祛魅与隐忧并存,这是科学主义儿童认识论的典型症候,也是新的迷魅。反思科学主义的儿童认识论,作为弱者的儿童,依然在反抗,在教育中聆听儿童,就能获得一个富有的儿童。儿童话语的形成促成“新”儿童的诞生,同时,也促成“新”的成人、“新”的教育学的诞生。

    2024年02期 No.350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学前教育管理与政策

  • 学前教育评估人员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德尔菲法的调查分析

    潘月娟;黄晶;

    明确学前教育评估人员专业素养是保障和提升学前教育评估人员专业水平、推动学前教育评估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起点。本研究采用三轮德尔菲法,建构了学前教育评估人员专业素养指标体系,具体包括评估理念与道德、评估知识与技术、组织与实施3个一级指标,评估理念、职业道德、评估知识、评估技术、组织协调和沟通交流6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该指标体系为遴选、培训、指导、考核学前教育评估人员提供了参考框架,并为学前教育评估人员的自我反思与专业提升提供了依据。

    2024年02期 No.350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学前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

  • 幼儿园教师愿景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贺敬雯;柳欣彤;周子涵;李文辉;王秀娟;

    教师愿景是教师关于未来理想工作实践的图景,是影响教师主动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辽宁省沈阳市515名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驱动教师愿景发展的内外机制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驱动幼儿园教师愿景高水平发展的前因组态共有8种构型,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支持—投入”主导的A类型,此类型主要受愿景外部机制主导,因受到积极的组织支持感以及对工作的高度投入所产生;二是“设想—规划”主导的B类型,此类型的出现主要受愿景内部机制所构成的影响,因理想的设想和合理的规划主导所产生。其中,愿景实践感是驱动教师愿景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幼儿园教师需从自身对角色、教育教学、幼儿发展的理解来描绘对未来理想工作实践的清晰图景,并设计具体明确的目标及策略,同时配合园所组织的积极支持以及自身工作的高度投入,更重要的是要增强自身的愿景实践感,才能更好地驱动幼儿园教师愿景的高水平发展。

    2024年02期 No.350 4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 劳动控制与边界生产:民办幼师情感劳动过程研究

    毋利军;李诗琦;

    以四川一家民办幼儿园为例,对民办幼师的情感劳动过程进行了深描,发现民办幼师的情感劳动非常复杂,需要处理与幼儿、家长、管理者、同事等四方主体的关系。由于身份不被承认和过度的劳动控制,民办幼师的工作处于巨大的不稳定之中。为了获得相对的稳定性,民办幼师的情感劳动更多表现为围绕关系的“边界生产”过程。民办幼师的情感劳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投入到幼儿,意在打破边界以建构如同母亲一样的亲密;另一部分则投入到家长、管理者及同事上,意在建立边界以削弱劳动控制。两部分之间存在冲突,后者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前者的良性运行。为了保障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亟需提升民办幼师工作的稳定性,承认其身份和减少对其的劳动控制,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幼儿的保教工作上,不致持续陷入到与非幼儿主体的“关系性斗争”之中。

    2024年02期 No.350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1K]

学前社区与家庭教育

  • 家长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的研究——基于元分析方法

    校欣玮;顾荣芳;

    家长健康素养的普及和提升是儿童健康事业的重要内容,对家长健康素养干预的具体行动依赖于有效的研究证据。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法对23篇家长健康素养干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已有研究能够证明干预可以提高家长的健康素养,但各研究的干预效果存在异质性,孩子所处年龄段、国家地区、干预周期、干预内容是导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而具体干预形式的影响不大。已有研究对心理健康领域、农村和低社会经济地位家长关注不足,研究质量也有待提高。建议后续研究将对心理健康领域的家长健康素养干预与儿童发展的确定性规律松绑,将准专业人员纳入对低社会经济地位家长干预的人员范畴,对家长健康素养的干预需考虑客观条件和成人的学习规律。

    2024年02期 No.350 6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3K]

幼儿园教科研

  • 幼儿园美育课程建设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路径

    张卫民;刘传莉;杜鹃;

    美育引领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去审视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新时代幼儿美育应引导幼儿去感受和发现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激发其审美情趣,初步养成他们的审美能力。美育课程具有和谐性、弥散性和濡润性,幼儿园应基于美育课程融合、生成、体验和泛在四种基本形态,以爱为基础释放幼儿无穷的生命力量,以真为准则来促进幼儿经验的多维生长,以趣为方法来绽放幼儿的游戏精神。在实践路径上,幼儿园一是要把握融合育人理念,建构立体化的美育课程框架;二是要打破时空地域限制,全方位整合美育课程资源;三是要提升教师美育素养,持续强化教师美育课程胜任力;四是要发挥评价育人效应,科学构建美育课程评价机制。

    2024年02期 No.350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 大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幼儿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曹英;孙立明;陈希;

    大健康教育以全面提升幼儿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致力于促进幼儿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以及道德等方面的整体与协同发展,培养具有健壮体魄、健全人格和健康能力的个体。大健康教育的实施要遵循以文化为根、以儿童为本、以品德为魂的原则,聚焦幼儿身体、习惯和品德的发展,全方位、全主体、全过程地开展大健康教育。

    2024年02期 No.350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8K]
  • 幼儿自主学习的内涵及其支持策略

    庞剑敏;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新时代幼儿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具有一定的限度,针对幼儿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经验储备不足等问题,教师应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以及强化对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等方式来提升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4年02期 No.350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 下载本期数据